用户名 
密码 
民生与法网
广告
首页 > 网络舆情 > 正文

学好用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案例
2020-12-02 11:15:21   来源:中国环境报   评论:0 点击:

  ◆叱狼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要求各地区学习借鉴福建、江西、贵州、海南四省...
  ◆叱狼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要求各地区学习借鉴福建、江西、贵州、海南四省在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探索中形成的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变革,将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调整,涉及的范围广、要素多,时间跨度长。无论国内国外,尚无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借鉴。这些年来,各地积极开拓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效果。这次从国家层面在试点基础上推广生态文明建设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无疑将对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显著作用。

  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如同优秀案例“大超市”,其中尽是质优物美的畅销货。经验做法涵盖的内容丰富,除了自然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还涵盖了绿色低碳、垃圾分类、国土资源,以及经济、司法等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领域。这些案例精短明了、通俗易懂,思路新颖、路径明确。比如山地丘陵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模式,倡导实施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游同时治理,上拦、下堵、中间削、内外绿化全方位蓄水保土,生态化疏河理水、多元化治污洁水。这种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思路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协同性和可操作性,让人耳目一新。

  这些经验做法在实践中萃取出来,又经过实践的锤炼和验证,因此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效性都很强。比如,江西省创新提出了“五定包干”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即定管护范围、定管护标准、定管护责任、定管护经费、定考核奖惩的“五定包干”管理机制。按照每个行政村不少于5万元/年的财政补助标准,建立省市奖一点、县乡出一点、村集体助一点、群众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村庄环境管护筹资机制。这样的机制在基层不仅适用而且管用,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博采众长,积极吸收好思路好方法,为本地生态文明建设校准方向、注入新活力。

  为使这些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有效应用到属地生态文明建设中,笔者认为,学习领悟是前提。深入分析改革措施和经验做法,把握其创新理念和主旨精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通过思想的碰撞与启发、观念的更新与升华,开阔视野、开拓思路,这样才能防范囫囵吞枣、盲目效仿,确保借鉴运用过程更加游刃有余。

  注重因地制宜,避免好的经验落地后产生“水土不服”症状。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资源环境禀赋条件,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在传承延续好本地原来特有基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应用,探索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新举措,确保实现与自身缺漏互补、与属地优势互促。

  对于这些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要注重优中选优,找到更适合属地实际的,或者经过评估研判,筛选见效更显著的措施。让其他地区经验属地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条捷径,但并非一蹴而就能够实现的,仍要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拒绝华而不实、急于求成。

  移植经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有迎难而上的心理准备和难题不解决不罢休的执着精神,充分考量优势劣势,积极借鉴好经验,坚定信心,激发潜能,力克难点,力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新“限塑令”实施倒计时,这几块骨头依然难啃
下一篇:孝义被区域限批说明了什么?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