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民生与法网
广告
首页 > 教育在线 > 正文

[职通车]留下还是离开?梦想不是“单选题”
2021-01-18 11:37:38   来源:光明日报   评论:0 点击:

高校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会上,毕业生在了解招聘单位信息。新华社发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一名求职者在查看招聘信息。新华社发  2020年7月,...

高校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会上,毕业生在了解招聘单位信息。新华社发

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一名求职者在查看招聘信息。新华社发

  2020年7月,北京高校毕业生姜鹏(右一)成为一名选调生,来到重庆基层工作。图为他在八角井村农户院坝中与村民交流。新华社发

  2021年新年伊始,今年毕业的年轻人即将涌入求职大潮。对于95后、00后而言,“北漂”“沪漂”还是圆梦的必经通道吗?当代青年的择居、择业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何让“下沉”到二三线城市的人才释放更多活力?我们带您走近毕业青年及相关群体“一探究竟”,并请专家解析这一现象背后的时代变迁与心态演进。

  本期嘉宾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赵忠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 李长安

  1.兼顾职业与生活:青年择业观悄然改变

  记者:近期,一些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相继发布,引发网友关注。《2019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应届毕业生在京就业的比例近三年连续呈小幅下降趋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不再“北漂”的青年,都去了哪里?

  李长安:近几年,应届毕业生在京就业比例持续下降,原因多种多样。按照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共同构成。“推力”即排斥力,“拉力”即吸引力。

  一方面,随着以北京为代表的一线城市生活、居住成本越来越高,对大学毕业生的“推力”也越来越大。工作、购房、通勤压力大,几乎成了大城市中青年的普遍感受,网上流传的“996”“打工人”等热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工作生活状况。另一方面,各城市之间的“人才大战”连年上演,很多二三线城市连续出台优惠鼓励政策,对大学生的“拉力”越来越大。“非北上广深不去”的想法,在很多年轻人心中已悄然改变。

  同时,一线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加快,过去大而全的产业结构已经改变,劳动密集型企业数量减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持续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从注重数量向看重质量转变。

  再看大学生群体,他们的择业观也与过去有所不同,一些二三线城市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宽松的工作节奏,是吸引大学生的重要因素。

  赵忠:应届毕业生在京就业比例逐年下降,是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就业多元化趋势逐渐显现带来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逐步呈现多元化趋势,早期主要体现在就业单位的多元化,经历了从主要集中在政府和事业单位,到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成为重要雇佣主体的转变。

  “为什么高校毕业生不爱‘北漂’了”这一讨论兴起,提出了就业多元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就业区域的多元化。近年来,北京的核心功能定位发生变化,明确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不再包括“经济中心”这一战略定位,对非首都核心功能逐步疏解,必然会推动部分毕业生离京就业;北京居住和生活成本连年上升,让毕业生深感居留不易;同时,其他城市和区域创造出更多满足他们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平台,给了他们更多的选择机会。

  从调研数据看,很大一部分北京高校毕业生选择到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二三线城市就业,既能满足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又能更好地兼顾生活质量。

 

   1 2 下一页  

 

【纠错】 【责任编辑:王琦 】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教育思考:完善自己 提升自己
下一篇:让学生喜欢、热爱、享受体育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