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民生与法网
广告
首页 > 网络舆情 > 正文

“栓Q”等网络用语“少儿不宜”吗?
2022-10-12 15:13:17   来源:北京日报   评论:0 点击:

河南一名三年级小学生近日把《栓Q之歌》写进作文,引发关注上了热搜。当今这个互联网时代,像栓Q这样的网络用语一次又一次冲击着传统语言文...
河南一名三年级小学生近日把《“栓Q”之歌》写进作文,引发关注上了热搜。当今这个互联网时代,像“栓Q”这样的网络用语一次又一次冲击着传统语言文化,对于正处于语言学习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究竟是“少儿不宜”还是大势所趋呢?

正方

可能会打乱对语言文字的学习

小学生 王惟实

对于我们来说,语言文字的学习正是打基础的关键时刻,老用网络上的那些话很有可能会打乱我们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现在,我们应该更加准确地学习语言文字、更加深刻地理解语言文字、更加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未来才可能灵活运用各种类型的新兴话语,成为一个驾驭语言文字的高手。

学生容易被网络负能量误导

初中生 黄惜涵

现在是一个网络发达的社会,几乎人人都离不开网络,但网络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大部分中小学生年龄较小,三观还未完全成型,无法有效过滤掉那些负能量的网络消息,容易被网络中的不良因素误导。所以我觉得,中小学生应避免过多接触和使用网络“潮词”。

对青少年用语习惯有负面影响

高中生 马婉琳

中小学生使用“芭比Q”“绝绝子”等流行语,会造成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很多网络用语粗俗低级,在潜移默化中会影响青少年的用语习惯及精神世界,这对价值观尚未完善的青少年来说,不利于审美的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且,网络用语往往随意曲解词义,不利于中华语言文化的传承。另外,一些难以理解的网络用语会让长辈们不知所云,会进一步加深两代人的语言代沟。

网络语言“少儿不宜”

学生家长 易帆

最近,小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消息屡见报端。有个三年级小学生把“栓Q”写进了作文,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当今时代,网络文化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网言网语已经全面渗透到生活之中,也给孩子的世界蒙上了一层“网影”。日常生活中,孩子张口就是“亲”,谁和谁又组“CP”了,“家人们,咱就是说”……怪话连篇,令人咂舌。

不能否认,网言网语有一定的趣味性,对青少年具有吸引力,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些网络用语有的庸俗低俗,有的虚无粗鄙,更有很多不符合汉语的基本规范。长期使用网言网语,极有可能削弱孩子对汉语的感受,无法认识到母语之美。同时,语言不但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习惯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就会潜移默化地接受什么样的文化。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定型,如果一味沉溺于网言网语之中,很有可能对社会、文化和人生产生错误的看法。再者,网言网语作为亚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圈层的形成和固化产生着重要影响。青少年把网言网语当作同伴群体中的“黑话”,客观上会让他们对更广阔、丰富的文明成果和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利于他们融入社会。

因此,我认为网言网语“少儿不宜”,应该把学校和家庭的力量整合起来,密切关注网络用语对孩子的影响,加强规范使用语言的教育,筑牢防止低俗网络文化侵入孩子心灵的堤坝。同时,引导孩子多读中文经典名著,体会汉语之美,在良善文化的熏陶中健康成长。

反方

可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小学生 李烨然

作为“10后”的我们从小接触电子产品,生活已经被互联网包围,网络用语无处不在。我就经常使用网络词语与同学、朋友进行交流,就像每日三餐一样平常。当然,大家使用的网络语言都比较健康、积极、友善,聊起天来特别欢乐,仿佛彼此间的距离都被拉近了。

使用恰当能获广泛认同

初中生 刘婧溪

现在,网络语言非常流行,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极为普遍。适当使用网络语言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为有趣,比如与同学聊天时,使用恰当的网络语言可以令大家会心一笑,增进彼此的友谊。而一些正向的词语,像疫情期间常说的“逆行者”等热词也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即使写进作文也不会有歧义。

流行语普及是大势所趋

高中生 谭琳

在我看来,中小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无妨。古有南唐后主李煜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宋词不正是流行歌曲“正统化”的结果吗?留下不少为人交口称誉的篇章。流行语正似民间的“流行歌”,择其优者融入中国文化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何况我们处于信息化时代,生活节奏快、信息共享率高,流行语的普及是大势所趋。只消大体上不失体统,不让中国传统语言艺术被流行语“李代桃僵”,令其作为点缀也无不可。

网言网语不是“洪水猛兽”

学生家长 胡一峰

女儿第一次和我说网言网语,大概在三四年前,记不清当时在说什么话题,她突然来了一句:老爸,你可别黑我!我闻言一愣。这里的“黑”,在网络语言中是贬损的意思。此后,孩子也经常用网言网语和我聊天。

我认为,网言网语不是“洪水猛兽”,对于孩子口中甩出来的网络用语,也无需谈虎色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和语言。网言网语是对日常语言的一种丰富和发展。主流媒体上屡见不鲜的“给力”“点赞”“官宣”等,就是来自网络。“10后”“15后”这群孩子属于“网络原住民”。对他们来说,网言网语是“自己的语言”。经常使用这些语言,说明孩子没有主动或被动地隔离于青少年亚文化之外。同时,孩子和家长聊天使用网络用语,也说明“没把家长当外人”,愿意敞开心扉和家长交流。这种平等、融洽的氛围,不正是我们最希望的亲子状态吗?刻意围追堵截,反而可能激发逆反心理。

而且,据我观察,孩子有自己的分辨能力,对明显低俗、成人化的网言网语,绝大部分能准确辨识并归入“脏话”“小孩子不能说”的范畴,自觉屏蔽。也有一些网络用语在同学圈子的使用中经过二次创造成为“新梗”。而“造梗”本身是文化创造力的表现。因此,我们应当树立开放的心态,放下把孩子保护在“纯洁的温室”中这样不切实际的想法,听到孩子嘴里的网言网语,不要急于剿灭,“让子弹飞一会儿”,在观察中辨别和筛选,帮助孩子识别网络上的低俗用语,引导他们学会把合适的语言用到正确的场合和对象,让孩子的语言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老师说

“接纳”但不能“全纳”

北京小学首席班主任、语文教师 马兰

我们常把“00后”“10后”称为“现代电子产品的原住民”,生长于网络时代的他们,对网络流行词有着天然的敏感。

“网络流行语”最初是网民为了提高网上聊天效率,用诙谐、逗乐等特定方式而形成的特定语言。它来源于现实社会,形成于网络空间,又影响着现实社会。这种方便沟通且有趣的语言,对孩子来说,既时尚,又传神。所以,在校园里,随处都能听到孩子们口中说出“凡尔赛、前方高能……”

记得一次课上,学生介绍自己的居家生活,一名学生发言完毕,另一名学生笑着说:“我对她的发言评价就是三个字——凡尔赛”。对此,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还有,我常常听到学生拿出作业的时候说:“我要开始‘卷’起来……”我曾经还与学生分析过为什么“内卷”这样的词语会通过网络流行起来?学生总结说:“首先生动,比如‘躺平’这样的词,画面感就很强。其次,这些网络流行词语的背后有很强的隐喻,能够表达自己态度的同时还很幽默、诙谐。当然,更重要的是顺应潮流。”

孩子们的理解虽有些片面,却表达出了他们对网络流行词语的喜爱。这种喜爱,让网络流行词也渗透到了他们的习作中。一名学生曾在自己的作文中写道:“我是马老师的小粉丝……”作为一名有27年教龄的小学语文老师,我不排斥网络流行语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就如作文中“小粉丝”的引用,既写出自己对老师的崇拜,又写出一份俏皮可爱。“粉丝”这个词语同“初心、刷屏、点赞”等多个网络新词语,还被收录到第12版《新华字典》中。其实早在第11版《新华字典》中就出现了反映民生、广为流传的网络词语。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更为精炼达意的网络词语,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汉语词汇。

作为语文老师,我主张学生使用正确的语言来进行表达、沟通。对待网络流行语言既“接纳”也不能“全纳”。记得前几年流行的“恐龙”一词,一名学生在班中使用时就引起了一场“风波”。后来,我专门和学生们进行了讨论,最后认为这个网络流行语有贬义。古人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随意评价他人样貌是没有教养的表现,更何况使用了这样有“恶意”的词语。所以,使用网络流行语要进行鉴别,毕竟这样的语言来自网络,有好有坏。

同时,还要警惕一些网络生造词的泛滥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频繁使用网络流行语造成的语言匮乏和表达单一化。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使用正确的语言,以及表达中运用正确的语言很重要。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语言运用中明确写道:“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的感情。”语言表达的不仅仅是内容,还有情感、文明以及语言之中蕴含的文化,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以,老师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及时进行干预和引导,让学生在网络流行词之外深刻体会汉语的博大精深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当他们觉得“扎心了”的时候,告诉他们还可以用“黯然神伤”来表达;当他们赞美同学的时候,不只是“666”,而是“试问谁与争锋”;当他们“有钱任性”的时候,也能明白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家有千金,行止由心。”美好的网络词语是汉语的一部分,要善用、适度地用;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才是文化的根基,是主流。

汉语是丰富多彩的,也是不断发展的。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流行语,不必如临大敌,也不能放任自流。我们愿意拥抱一切美好、准确、传神的网络词汇,也坚决摒弃表意含混、语义不通的网络造词,防止滥造生造词损伤汉语之美。作为老师,我也希望媒体、网络平台能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过滤语言“杂质”,祛除低俗,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语言生态环境,让汉语的传承规范起来,这不仅仅是老师和学校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应该努力的方向。

正确使用网络语言重在引导

北京市朝阳区教科院高中语文教研员 方雪葳

网络语言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身处其中或多或少会受其影响,当然也包括学生。而且,互联网本身覆盖面大、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也决定了网络语言的影响力,结果就是网络语言的受众群体庞大,而且瞬间就让广大网民接收到,迅速形成心照不宣的通用语,尤其是接受能力强的中小学生,自然会更加迅速地接受网络信息。

网络语言作为近年来的新生产物可谓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网络语言,因为在网络中产生,应用于网络交流,所以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所以它产生的环境、情境及运用的场景与意义往往带有特定性或限定性,这也就意味着很多网络语言并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定,不够规范。另一方面,网络语言是网民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特定需要而采取的语言方式,或简洁明了、或生动形象、或诙谐幽默,总之是喜闻乐见,久而久之就形成多数人约定俗成的语言,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对网络语言不能一律拒之门外,但也不能照单全收。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引导中小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呢?

首先,应该科学规范地认识语言现象。认识写作是怎么回事,什么样的语言是规范的语言,什么是网络语言,了解不同语言的特点及产生的背景。有了科学的理解与认识,才能有进一步的区分辨别,就好比陌生人难以区分出双胞胎,而家人不会认错,主要是因为了解熟悉。所以,要想让学生能够分辨出不同的语言类型,首先就是要让他认识、了解、熟悉。

其次,在认识、了解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关注语言运用的情境、场合,表达是否得体,口语、书面语实现怎样的表达效果等。作文不同于口语交流那样随意轻松,还是需要对语言进行分辨和选择。当然,这不意味着作文就是刻板的、高高在上、不苟言笑的。对网络语言完全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取其精华。比如,一篇题为《角落里也有春天》的学生作文中“看着仍旧在角落却盛开着花儿的盆景,我在内心告诉自己,我终于逆袭了,谢谢你,让我明白角落里也有春天!”这样的表述,“逆袭”一词就是地道的网络用语,但是用在这里不仅没有不和谐,反而让人耳目一新,最重要的是这样运用,把自己绝处逢生的力量以及喷薄而出的喜悦之情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这样的运用既能形象表达我们所要表达的内容,又能实现生动有趣的表达效果,让读者耳目一新。所以,我们对学生运用网络语言的引导,是在符合语言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为文章增色。

第三,网络语言固然新鲜时尚,但别忽视引导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美,毕竟我国传统文化的美更有恒久的魅力,即使穿越千年依然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当然,能够真正懂得欣赏这种美是需要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对中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当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语言除了有“短平快”的效率,更应该有“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无穷韵味。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更应该多汲取文学的养分,于自身而言可塑造吐气如兰、妙笔生花的自己,于国家而言可传承祖国优秀的文化。

总之,无论哪一种语言,其魅力源于既合乎规范又有所创新,最重要的是十分应景地被使用。网络语言既然已经进入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老师、家长以及社会各方力量引导孩子们合理使用才是最有效的做法,不用回避也没必要害怕使用。

(北京日报2022年10月12日第16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日本欲短期内振兴旅游业 部分旅馆却出现坐地起价
下一篇:不打电竞的“电竞专业” 都在学些什么?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