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民生与法网
广告
首页 > 健康医疗 > 正文

浙江省医院协会会长马伟杭:从城市大健康角度推进医疗健
2020-12-17 14:53:20   来源:长城国际健康论坛   评论:0 点击:

以健康为中心建立医防协同的整合型医疗健康服务体系。2020年11月22日,第十一届长城国际健康论坛在杭州盛大举行,大会线上线下近5万人共话...
以健康为中心建立医防协同的整合型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2020年11月22日,第十一届长城国际健康论坛在杭州盛大举行,大会线上线下近5万人共话“未来医疗新动能”。

浙江省卫建委原一级巡视员马伟杭作了《从城市大健康角度推进医疗健康服务和评价的创新与优化》报告,站在政府的高度,展望医疗服务的未来发展,提出以健康为中心建立医防协同的整合型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以及充分利用社会创新和交互式技术促进居民健康等观点,开拓了与会人员的眼界。

今天,我们分享马伟杭会长现场演讲的文字实录(略有删减,小标题为编者加)

马伟杭: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中国医院协会县市医院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院协会会长

大家好!很高兴应邀参加本次论坛。张强医生介绍说我是从政府角度看健康,现在我已退休,不能代表政府。我从一位从事过卫生行政管理和政策研究制定者角度来谈谈我们的医疗卫生体制,谈谈关于大健康的话题。

上午的内容很精彩。虽然我没在现场,但是我是开着手机收看了专家的演讲。李鲁校长、吴息凤院长,从高校的理论研究角度来谈健康,葛航、丁列明老总从实践的角度来做医疗卫生健康的相关工作,所以上午的会议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硬度,非常的实在。

在过去的20年中,我参与和见证了中国医改进展的历程,从国家的一些医改政策文件制定,以及我们省的大部分医改政策制定,我参与其中,或者参与推动相关的工作,所以有一点点的认识。今天结合这个论坛,我选取了这个主题,叫做“从城市大健康的角度推进医疗健康服务和评价的创新与优化”。演讲的题目有点长,但觉得与今天长城国际论坛的内容与氛围比较契合。谈城市大健康,并不是不重视农村的大健康,农村大健康问题同样十分令人关注。我想城市大健康的一些理念、一些观点,或者一些实践,同样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都能够延伸到农村。

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关于城市,有一句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生活更美好的标志是什么?其实习总书记已经回答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所以在城市里,更是如此,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是与健康紧密关联的。在今年疫情的流行中,我们既担心农村的新冠肺炎的流行,但是在另外一个角度,我们更担心在城市这样密集人群状况下,疫情流行所带来的更为严重的安全感问题、健康问题。所以这些日子大家可以看到,从北京的“新发地”之后,我国一些地方出现疫情的苗头,以及每一起疫情的防控策略和采取相关的措施,以及最后所取得的成效。大家都看到、都感受到在一个城市这样的范围当中,如何采取最有效的方法来进行防控疫情,我想这也是从城市的大健康角度,也是可以在其中找到我们思考问题的答案。

如何建设健康城市

2016年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是在上海开的,大会发布了《上海宣言》。《上海宣言》中讲到了城市和社区是实现健康的关键场所,提到了三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内容:一是城市如何能够利用社会创新和交互技术,为我们的健康提供服务;二是不同人群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作为一个大健康领域,我们怎么掌握健康相关知识,怎么能够提高每个人对健康维护的技能,这种技能并不是完全由专业人士所属的,而是自身需要学习的;三是我们在一个政策制定和技术的应用当中,如何能够公平的最大化。这是三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这次会上也发布了《健康城市上海共识》,这里有十方面的内容,我不一一展开,但是这些内容其实就是大健康的理念,并不是传统医疗服务或者卫生服务的概念。我们的空气、水和土壤污染问题;贫困人口和非正式住房居民、移民、难民生活质量问题;我们相关的卫生设施,也包括我们食品安全、城市规划、无烟环境等等。所以从大健康角度,我们所有要做的工作,都是要围绕这样一个全面系统展开。

城市大健康如何体现

上午李鲁教授讲的课当中,也讲到这方面大的概念。吴息凤教授也讲到这个大概念,包括葛总最后那张PPT的健康蓝图“大圆饼”,其表达的是围绕“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健康的方方面面需要大家共同来参与。那么,城市大健康我们到底如何来体现?首先,就是要把健康融入城市建设发展所有的政策,因为前面讲的健康城市的宣言当中有那么多内容,涉及到城市建设发展的所有方面,所以城市所有的东西都必须要把健康融入,这也就明确我们建设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了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的服务、健康的文化、健康的人群等等。其次,如何能够激活我们健康的细胞,这个健康的细胞是通过我们的健康社区,通过我们健康的单位、健康的家庭等等,形成了一个一个组成健康城市单元的细胞,而这个细胞当中,都要考虑健康的因素,比如像我们食堂,我们搞了健康食堂,里面要求低盐饮食,还有包括不要吃太饱,不要吃太油,包括一些宣传知识,也包括你要自我采取行动的内容,都给你放在那里,让你在一种环境当中,对健康有一种自我的高度关注。

我们在城市里面的社区,怎么能够为社区提供良好公平可及的医疗健康服务?深化医改以来,我们探索了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我们办“医联体”、“医共体”,把城市优质的医疗服务往下延伸。在这当中,我们必须围绕以健康为中心,我们从大医院到中小医院,紧密联系可能关注更多的是医疗问题,但是中小医院到社区,做的工作可能更多的要围绕着以健康为中心的促进,所以我们很多工作必须围绕健康促进,我们很多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现在一些创新的手段,我们需要获得的更多自主的健康数据,来服务于人的健康这一中心主题。我们通过建立起医防融合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来实现医疗健康服务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整合型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落脚点在什么地方?就是我们的家庭医生,就是我们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以及建成的分级诊疗制度,同时把预防、预测、个性和参与融入到大健康的工作当中。

疫情之后怎样建立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尤其在我们的城市,我这张图大家肯定觉得面熟,那是大家看过另外一张医改的四梁八柱图,那张图也是我画的,这个图也是我画的。6月2号习总书记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以后,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发表了一篇长长的重要讲话,把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蓝图描绘出来了,我按照习总书记讲话的精神,画成了这样一张图,我们怎么织密防护网,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是我们在疫情当中和疫情之后需要高度重视的。

对城市来讲怎么落实?我画了这样的图。新冠肺炎发生后,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区域的公共卫生体系,或者建立完善区域的公共卫生中心,这个中心怎么建,疫情之后我们有很深的体会,这个体会就是我们的公共卫生体系必须跟强大的医疗体系结合在一起,如果这两者脱钩,我们公共卫生体系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我们整个疫情的防控,对病人救治也会脱节,所以我画了这张图。在改造现有城市的区域公共卫生中心,怎么改造?这个中心首先必须是平战结合的医疗中心,就是要依靠区域最强的医院,建立这样的医疗中心,同时要把我们的实验室,现在我们都知道核酸监测非常重要,我们要压把我们高等级的实验室,现在生物安全实验室分为P1、P2、P3,P3实验室是很高等级了,我们医院大多数是P2级别的实验室,这个就是属于比较高等级的实验室,这些高等级的实验室和与菌毒株保存中心、公共卫生科普中心、物资储备中心、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应该整合在一起,而很重要!在改造这样的公共卫生中心的时候,我们城市的设计者,必须要为这个中心留出一块空间。我画了绿色的草地,这块空地可以是市民的避灾场所,如果疫情发生就可以在这里建造板房医院、方舱医院。所以我们要把这样的事情做好,包括下面的污水处理系统都做好的,你的改造就非常快,平时就是一个草地,就要像现在许多政府大楼前面那个大广场一样,在我们区域的公共卫生中心应该有这样的空间,现在我们很困难这些空间都没有,但我们在城市改造中完全可以在这个地方留出一块很好的空地,这也是疫情之后给我们带来的反思。

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创新和交互式技术促进居民健康。包括五个方面内容,第一公共场所健康设施的建设,如杭州在公共场所配置AED、建立城市健身设施、开辟越来越长的绿色跑道等,将来,无感的测温仪和一些自助式的健康检测设备可以在学校、机关、企业里安装。李鲁教授上午讲的家里老人的数据,如果我们家里有这样的数据检测设备,可以无感测温,如果自己发烧的时候,家里自动测温已经告诉你了,我想未来在家里完全可以有数字化家庭来实现的。当然我们现在是公共场所的健康设施。第二要培养有一个具有FirstAid第一时间能够出手能力的市民,学会心肺复苏,学习AED的使用,学会简易包扎,在遇到突发事件,偶然有人倒下,我们居民有这样的能力,这是很重要。第三要有组织的健康促进团队,包括健康讲师团、市民健康大讲堂等等。第四要有健康的志愿者组织,比如很多单位建立的,如浙一跑团,还有癌症康复俱乐部、糖尿病之友等等,这可能都是健康志愿者的组织,这些组织能形成相互之间的交流,这也非常重要。第五是基于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健康管理服务。

城市医疗健康服务面临的问题

大家知道城市是个聚集体,城市把大家聚集在一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是在这个聚集的时候,首先是城市人口的聚集带来了个体和群体的健康和公共卫生问题,所以在人口聚集中,带来群医学研究的问题。其次,城市也把医疗资源聚集在一起,高端的医疗资源在城市集中,同时城市需要有基层适宜技术的有机对接。因为大医院都在城市里,城市居民觉得我看病到大医院很方便,结果忽略了我们身边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这就是我们这几年改革一直要强调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这就是要合理地配置城市的医疗资源。第三,由于人口的聚集,人口的老龄化等,也带来了疾病的聚集,还有传染病。以前认为,脏乱差的地方有传染病,现在不是,我们与“艾滋病”的距离很近,甚至我们与“鼠疫”,就是一个救护车空间的距离,还有与“埃博拉”也仅仅是一个航班的距离!所以传染病传播的危险无时不在,在人群密集的城市里是非常危险的。

城市医疗健康技术提供原则/重点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是要提供更多的技术,解决这些问题。以下四项技术在城市里面特别要关注。首先是预防性的技术,我们怎样采取更有效的预防性措施,来解决我们健康问题。第二,我们的高端技术,因为不可能把高端医疗分散在农村,所以高端的技术在城市里面如何在城市里发挥作用,如何在城市里发挥向基层的辐射作用,这很重要。第三,在城市里必须要有适宜的技术,这对整个资源也好,整个经济负担也好,无论国家、集体,还是个人都应该是可承受的,所以必须要有适宜的技术。第四,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随着移动技术、交互式的技术已经越来越普遍的适用,如何能够把交互式技术用好,我们城市医疗到底怎么配置,有国家级、省级配置,有区和街道配置,我们怎么形成一级一级良好的资源配置。所以,我们总的原则:第一还是规划,第二还是要整合,第三一定是围绕健康,而不是围绕医疗,第四个是问题导向,第五是一定要协同,部门之间的协同,所有资源之间的协同,所有技术之间的协同。这是健康维护技术提供的基本原则。

我个人认为,在现有的条件下,城市医疗健康技术提供的重点,有六大重要技术:

第一就是我们在知识普及传播当中,我们要应用融媒体的技术,要从融媒体的技术当中找到我们健康知识传播的有效方式,所以在这当中怎么能够建立一个专业主导的、公益主导的健康知识传播体系十分重要。我们现在很多知识被“伪化”,或者被“异化”,拿个智能手机,我们会看到诸多的“App”给你提供海量的健康方面信息,你一看,前面都是很正规,但是当中改了,是为商品的推销“量身定做”的“知识”,所以你是在似是而非当中把这个“知识”吸收了,最后得到这个知识是真还是假,你搞不清楚。我最近一段时间讲疫情防控当中,我说要听正确的声音,我定了四个人,发了四张照片,第一张照片是钟南山,第二是李兰娟,第三是吴尊友,第四是张文宏。要通过我们的主渠道,通过专业渠道,通过融媒体的技术,使正确的健康知识得到更大普及。

第二是基于群医学,应用队列研究这样的技术开展健康管理。现在很多健康管理是散的,一些健康管理机构觉得自己管了一大批人,但是你没有一个群医学的概念,你也没有队列的概念,你没有对比对照,也没有分类,是把所有乱七八糟打包在一起,你认为数据很好,其实里面是数据“大杂烩”,当然数据通过人工智能还能做进一步区分,但是设计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概念,所以这是一个技术,在城市里面完全可以实施。

第三是医防融合,要做慢病综合防治的技术。慢病是我们城市人群最主要的健康问题,当然农村也很重要,也成为主要问题了。在整个群体当中,我们在慢病防治方面怎么能够把医疗与预防全部结合好,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我们现在尽管已经在探索,但医防结合还很散,许多工作但是都单条线,没有把很多专业整合在一起,这是我们需要在政策上加以研究和全力推进的。

第四,高等级的医疗卫生机构都在城市里,所以高精尖的专业技术到底怎么辐射,要研究、要发展、要拓展。以什么样的方式辐射,我们现在的5G技术发展很快,越来越多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操作可通过远程操控来实现医疗健康服务的目的。还有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我们可以依托实力强的医疗机构,构建强大的知识体系,发挥对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指导作用。

第五,这次疫情防控当中,浙江得出的经验,叫做“精密智控”。“精密智控”也是一个系统化的技术,拿“健康码”来说,赋码的原理就是在同一个时空我们碰在一起。怎么碰在一起的?可能我们在同一个WIFI覆盖的范围内,可能我们买同一架飞机的机票,可能买同一个车厢的火车票,也可能在同一天同一个时段我们在同一个商场里用支付宝支付,用微信扫码。所以,所有的信息一集中,把我们碰在一起,原来我们两个是密切接触者。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但智能技术研判了我们是“无感密切接触者”。习总书记讲我们要用“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来监测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实在城市里面,我们现在有很多应用的场景,如果在不同的场合(如家里、养老机构、公共场所等)有更多一些感应装置来监测与健康相关的状况,我们是否可以接受呢?当然里面很重要的是个人的信息安全问题,需要立法来加以保护。

第六是的交互式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医疗健康方面的应用,这是我们现在发展最快,同时目前来讲,也可以说最不成熟,发展很快就不成熟,有时候发展一定速度就稳定了,现在不稳定,所以在变化当中,但这是一个具有非常广泛潜力的技术。

以上六项技术在城市大健康角度上,我们是完全可以展开,如在杭州“云城”一键式完全可以展开。

城市医疗健康技术应用重点行动

我设想一些场景,比如“健康中国”建设和深化医改行动中我们要有场景,如城市医联体的建设,推进分级诊疗,我们有便捷友好的互动式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最多跑一次”改善医疗健康服务的系列举措:2018年十项、2019年十项、2025年15项,其背后就是我们充分用于了信息化、互联网的全方位支撑。这个场景是跟我们整个健康中国,跟整个深化医改联在一起的场景。

第二个场景:我提出一个架构城市“三医联动”的服务新业态,不是三医改革的联动,是三医服务的联动。基于5G技术、“云城”、人工智能和便携式数字终端设备,我们完全可以实现健康数据自动采集,并通过WIFI联到互联网进入到“云端”,我们怎么样做这样的服务?所以我提出这样的概念,第一个“智慧云医”,不是一般互联网网上医生的概念,互联网医院的医生,他还是医生,只不过在互联网上给你提供服务,而我讲的“智慧云医”是一个人工智能大脑的概念,是能够提供类似于IBM的“沃森医生”的概念,这样的“云医”研究,我们已经很多研究机构和公司在做。如果浙江大学推出“浙大云医”,浙江的老百姓就会很信任,如果某一个公司推出“云医”,人家就不相信,为什么?因为这个“云医”的背后必须是由真正具有实力和潜力的大学,或者大的研究机构、医疗机构来支撑的,有强大的技术力量的支持,使这个“云医”上人工智能的东西能够不断的更新完善。“智慧云医”可以面向我们的医生,提供专业的服务,也可以面向我们的大众,提供权威的咨询服务,所以这个很重要,这是一个新的入口,但是这个入口门槛很高,所以我们怎么能把这个“云医”架构在一个大城市里面,像杭州这个地方,完全可以把这个架构,这个架构加上“区域名医”,是线上线下的医生,这些医生能够以区域医院和互联网医院为依托的,能够把这个资源融合起来,能够给你提供线上线下的服务。很关键的是我们要连接着“全科家医”,家医就是我们在基层落点,就是基层提供最基本服务的医生。“全科家医”有时候能力不够,可以上“云医”找到知识和技术的支撑,结合自己的知识,能给病人下诊断下治疗,如果“云医”给他支撑的知识和技能还不能满足诊疗需求,就找区域的名医。我们架构这样的区域系统,就是未来互联网医疗服务要拓展和深化的工作,而不仅仅是目前互联网医院的概念。也不仅仅是互联网提供医疗咨询服务的概念,所以必须要把“智慧云医”加上去。这个应用场景一定基于5G技术,基于“云城”建设,基于便携式的终端。

第三个应用场景:疫情和疫情后时期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截止7月30日,全省有525家接入互联网医院监管平台,互联网医院主要架构在阿里云上,入驻的有270家,还有自己建的251家。现在国家也在进一步完善医保支付的政策,包括服务内容拓展,包括慢病的病种增加,也包括互联网医疗业务的生态形成,预约线上诊疗线上支付,还有很重要药品物流的配送,包括所有资料的下载等等。这些工作在我们城市里面,我们完全可以做。

还有一个推进我们独立检验机构的扩能,现在动则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检测量,光靠医院检测肯定不行,我们现在独立第三方检验机构,如何推进连锁,以及支持第三方检验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规范合作,以及探索便捷灵活的服务方式,比如网上预约、采样点的设置,以后会成为一个常态。还有一个公共卫生大排查业务流程和筛查方式的创新,对医疗诊断来讲,还是不允许混检,但是公共卫生的时候可以进行混检,现在的技术灵敏性可以达到。最后就是快速反应的机制。

最后应用场景就是如何推动医疗保健自主服务的升温,我一直在讲,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健康门户,要布局自助式服务的健康小屋,还有线上线下以及居家自我管理和专业医师结合的服务,主要通过医联体、医共体、家庭医生的服务。另外建立我们专业性、权威性的教育品牌,这几个应用场景,是我们在一个城市当中,我们可以加快推进的。

这些场景应用后要进行评价,评价有什么样的效果,首先所有的应用都要做到细化、量化、闭环管理,这是评价很关键的问题。我们有很多评价的指标和评估体系,有的是传统的,但新的一些内容如何评价呢?比如互联网线上线下交互服务评价到底怎么评价?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探索。

时间关系我就和大家介绍这些内容,讲的不对的请大家批评指正,最后一句话,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健康使城市更繁荣!

谢谢大家!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环境越温暖骨骼更健康
下一篇:综合 打造“全球传统医学的总部”!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