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民生与法网
广告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一个山村治理精神荒芜的“教化”试验
2015-04-10 14:41:4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0 点击:

  向亮华在象鼻嘴村幼儿园,向迎面走来的小朋友鞠躬问好。新华每日电讯 吉玲 摄  象鼻嘴村的清晨是被向亮华唤醒的。  每天6点半,...
   \

  向亮华在象鼻嘴村幼儿园,向迎面走来的小朋友鞠躬问好。新华每日电讯 吉玲 摄

  象鼻嘴村的清晨是被向亮华唤醒的。

  每天6点半,向亮华准时走出家门,步行5分钟,来到村图书馆,打开电脑里早已准备好的广播内容,伴着村舍的鸡鸣,全村的喇叭响起《弟子规》《千字文》等经典诵读文章,山谷间回音袅袅,农人渐次早起出工,孩子背着书包走进学校。

  今年61岁的向亮华,4年前从衡阳一家央企退休后告老还乡回到阔别近40年的象鼻嘴村。象鼻嘴村,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向亮华最初想法是回老家练练字,钻研钻研《群书治要》,修身养性,颐养天年。但当他骑着自行车到附近的村庄转悠后发现,现在的农村存在麻将成风、精神文化荒芜的情况。问个路,人家爱理不理;借支笔,满村跑;一个村,一年到头开不了一个会,文化活动几乎为零。偶尔搞个文化下乡活动,无非就是放个电影,而屏幕下却空无一人。

  “这种形式化的文化下乡有什么用?怎样让农村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健康丰富起来?”1975年就考取大学离开象鼻嘴村的向亮华,开始思考怎样让传统文化回归他熟悉而又陌生的乡村。这个想法,与象鼻嘴村党支部书记向平华“文化强村”的想法一拍即合。

  全国人大代表向平华是向亮华的弟弟。今年全国两会上,这个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介绍本村改变农民“富了口袋贫了脑袋”的经验,受到与会代表和中央领导的点赞。他的想法是,要把象鼻嘴村建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试验田。

  近两年来,在张家界国学教育研究会支持下,象鼻嘴村举办了几十场孝道、女德、幸福老年等主题的传统文化课程,创办了颇具传统文化特色的幼儿园和文化养老院,组建老年艺术团、腰鼓队、龙船队、连续几年举办村民自导自演的春节联欢会。

  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象鼻嘴村发生了很多变化,以前学生碰到外人会粗口骂人,但现在都变得懂礼貌,老百姓都习惯了见面鞠躬问好,以往没叫一声爸爸的儿媳妇叫爸爸了,总挑婆婆错的李女士给婆婆磕头认错,还给婆婆置办冰箱、洗衣机……

  如今象鼻嘴村村民都习惯了见面鞠躬问好

  虽时隔数年,但向亮华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给村里的党员、组长讲授传统文化课时的情形。走上讲台的向亮华首先深鞠一躬,下面的人一愣,转而哄笑:“向老师,你又没犯错,给我们鞠什么躬?”

  “只有低下头,人的谦卑之气才会上来。”向亮华想用身体力行的礼仪感染身边的人。他见到3岁的小朋友,照样弯腰鞠躬问好,一米八的高个儿头低得和小孩子脸蛋一般齐。

  刚开始,很多人觉得向亮华“傻,有病”,但如今,象鼻嘴村村民都习惯了见面鞠躬问好。记者在村里调研期间,在小学做饭的阿姨见到记者,也都大大方方鞠躬问好。

  2013年年底,张家界国学教育研究会面向村里的老人举办了一期“幸福人生讲座”,将老年人拉进课堂,当中重要一项就是讲授《弟子规》。村里很多老人一辈子也没进过教室,很多人都不知道《弟子规》为何物。

  年过八旬的李华山老人视力不好,走路都需要人扶,但还是被向亮华拉到课堂上。李华山没读过书,“听说课上要讲《弟子规》,我还琢磨这是哪三个字哦。”

  起初上课的人很少,只有本村的四五十人参加。李华山尽管人进了教室,心里却疑虑重重,因为当时村里有传言说,向亮华是在“搞邪教”。但慢慢地,很多外村人听到好评后也都凑过来,人数增加到七八十人。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说。

  喜欢关注新闻的李华山听到这个新闻后,“才终于放下心”。

  以前学生碰到外人会粗口骂人,但现在都变得懂礼貌

  每天在村图书室播放完广播后,向亮华第二个要去的地方就是村小学操场东边的幼儿园。

  这个不大的幼儿园从布局到教学内容无不体现着圣贤的教诲。大、小班的教室墙壁挂着一米多高的黑白孔子像。外围墙上写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字,还画着八卦方位图、八卦次序图、洛书等图案。

  4月1日早晨,记者来到幼儿园的小班教室时,年轻的黄老师正带着孩子们在看《孔子》的德育动画片。看完德育片,村里的义工张阿姨送来了早餐。在这里,吃饭也是一种仪式。饭前老师会带领孩子大声诵念感恩词:“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老师辛勤教导,感恩同学关心帮助,感恩农民辛勤劳作,感恩所有付出的人。”念完感恩词,小朋友齐说:“请老师先用餐。”老师先吃一口,再对孩子们说,请小朋友们用餐。

  上课前,老师先播放一首古筝轻音乐,培养孩子静心定性。课堂上,孩子们摇头晃脑,完整背诵《弟子规》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

  “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我们现在很多的幼儿教育是违背人性的。比如很多幼儿园图省事就给孩子们看灰太狼、光头强等动画片,尽教孩子们钩心斗角。而我们的幼儿园则教孩子背诵大量传统经典、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向亮华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说。

  但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样的教育理念。当地一名有数年幼教工作经验的老师,对象鼻嘴村幼儿园将孔子像挂在教室显要位置有点不习惯,“走进去有种阴森森的感觉”。至于让孩子们诵读经典,这名老师也持保留态度,“孩子太小,他们不太懂意思,老师得一个字一个字教他,教学很辛苦。有些孩子对经典诵读不感兴趣,诵读的时候不愿张嘴。”

  村民周家文则担忧传统文化课会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一天搞那么一下就行,不要搞太多了。他以后升学也不考这个嘛。”

  诵读经典、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同样在象鼻嘴村村办小学里推进。村爱心小学校长柴永平说学校每天下午第六节课会统一上大课,安排《弟子规》《三字经》和唐诗宋词经典诵读、书法、体育和武术、道德教育片等课程。

  尽管有不同声音,但连持保留态度的人也承认,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孩子们的思想品行改变很大。柴永平举例称,以前周末放假的时候,很多调皮的小孩会在学校墙壁上到处乱涂乱画,墙壁上的展览品过不了一个星期就会被撕毁。而去年元旦时搞的作品展览,一个寒假过去了,到现在仍然完好无损地张贴在教学楼的墙上。以前学生碰到外人过来,会粗口骂人,但现在都变得很有礼貌。

  记者在调研中也发现,象鼻嘴村幼儿园的孩子懂礼貌、知感恩、自己背书包上下学、吃饭也不掉饭。

  “象鼻嘴村将来的人才一定会在他们这一群娃娃中出现。”向亮华笑着说。

  上课之后,30多年没叫过公公一声爸没洗过一件衣服的儿媳妇变了

  与幼儿园的孩子们囫囵吞枣地背诵《弟子规》不同,象鼻嘴村幸福养老院的老人和义工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要深刻得多。

  幸福院是象鼻嘴村为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们建的公益养老院,也是村里的老年人活动中心。为了让村里的老人们老有所养,象鼻嘴村拿出很大的财力支持幸福院。去年30多名老人住进养老院,前三个月没收一分钱,后来才适当地收取费用——常住养老院的老人一个月交300元伙食加住宿费;只在养老院就餐的老人,一餐饭仅收三块钱。

  幸福院的义工陈阿姨,是村里最早报名参加传统文化学习班的学员。养老院修建好一年多来,她一直在这里做义工。她和另外两名义工一起负责给幸福院里20多个老人和30多个幼儿园的孩子们做饭。为了7点半能让幼儿园的孩子吃上早饭,陈阿姨每天早上五六点就起床下厨,“有时候准备包子,夜里两三点就得起床。”

  “以前在城里帮儿女照看孩子,现在孩子都大了,刚好回来学点文化,帮帮村里的老人。我们这里是幸福养老,就是带老人搞点活动,学点东西,让他们开心开心。”陈阿姨说。

  与其他地方的养老院不同,象鼻嘴村幸福院除了让老人吃饱住暖,还推行文化养老,丰富老人们的精神世界。

  常住在幸福院的刘次高最近没事就翻看一本《精讲弟子规》的书,书上很多段落被他用笔着重标注出来。刘次高年近80,村里举办的传统文化课,他一次都不落。连去年几次为妇女办的女德班,他都坐在教室最前头听讲。

  女德班开班时,刘次高请在幸福院的一名义工劝他儿媳妇过来听课,起初儿媳妇不肯来上这个“无聊的”课,后来实在经不住劝就来了。刘次高的儿媳妇来家里30多年,没有叫过他一声爸,没给他洗过一件衣服。

  听完女德班后,刘次高的儿媳妇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聊起儿媳妇,刘次高笑声朗朗:“她给我洗被子,给我买了一条烟。还叫我爸爸,以前从来都不叫我。”

  “我想啊,这个传统文化老人也很有必要学。老人要有老人的样子,要自重,要存好心、讲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刘次高说。

  向亮华非常重视在农村开展女德班的教育培训。“女人是一个家庭是否和睦的关键。现在男人都不听老人的话啦。听谁的?女人的。所以一定要教导好女人。”向亮华一脸严肃。

  他甚至把在慈利县计生办工作的李女士也拉到女德班上。李女士结婚20多年,一直和公婆关系不好,长期冷战。丈夫三年前逝世,走的时候,交代妻子,以后不要去婆婆家,怕她和婆婆关系处不好。

  通过一个月的学习,李女士说“意识到自己错了,以前总是挑婆婆的错,从不知道反省自己”。

  “父母是天。他们总是为儿孙好的。她对我不好,我也要对她好。老师说了,只要是人,只要真心付出,肯定能感化他们。”上课之后,李女士破天荒地去了婆婆家,给婆婆磕头认错,还给婆婆置办冰箱、洗衣机。现在,李女士和婆婆关系非常融洽,常过去照看老人。“学了传统文化后,我一切都放下了。只有学了传统文化后,才有了这个境界。”

  “就是要将大家从麻将桌上拉下来”

  仅去年,张家界国学教育研究会与象鼻嘴村村委会就办了20多场传统文化学习班。很多班面向全国招生,人数最多的一期有200多人参加。张家界国学教育研究会会长昌发军为了方便工作,去年一年驻扎在象鼻嘴村。

  村委会的大会议室就是学习场地,学员吃住则在幸福养老院,费用全部由象鼻嘴村承担。今年20多岁的赵丽梅是从山西来的一名学员,上完学习班后,她决定留在象鼻嘴村给传统文化基地做义工,一待就是半年。

  “以前过来学习,也是抱着看看风景的心态。但是学习后发现很多传统文化可以在我的生活、工作中起到很多引导作用。而最让我感动的是这里的老师和义工们无私的付出。比照培训前后的照片,他们都瘦了好多。我想自己也应该留下来做点事情。”赵丽梅说。

  平日里是各种主题的传统文化课程,每到春节临近,象鼻嘴村最热闹的文化活动就是春节联欢会。象鼻嘴村春节联欢会连续举办了4年,每场联欢会3个多小时,节目都是村民自编自演。演出前一个月,幸福院的门前院子里灯光明亮,村民们聚在一起排练节目,有表演非遗项目《打硪号子》的、有诗朗诵、有舞蹈表演、戏曲、快板等等。

  “一台好戏,没有几个月的琢磨,是下不来的。”向亮华是村春节联欢会的导演。90%的节目从内容到形式、串白都由他编排。他开玩笑说:“很多家庭为了上台表演,都想走后门上村里的春节联欢会呢。”

  “我们就是要将大家从麻将桌上拉下来。每家如果出一个演员,这对一家人都是一种激励。我们每年的春节联欢会比‘春晚’还热闹呢,很多在广州、深圳打工的人,为了看家人的演出,都会尽量提前赶回家。”向平华说。春节期间,除了联欢会,村里还组建起了龙灯队、踩龙船队、腰鼓队,三支队伍加起来七八十人。

  “踩龙船、龙灯队都是我们这最传统的文化活动,很多年都没有玩了。耍龙的都是30岁至50岁的青壮年,他们平常在外地工作,春节回到村里,都会打听村里是否玩龙。”向亮华说。

  红红火火的农村精神文化活动背后,实则也面临着很多的经济压力。

  向平华说:“村里每年投入传统文化发展近20万,但还是有亏空,去年一年就花费了50多万,很多都是接受企业、个人捐款。”但这个土家族汉子又提高嗓门笑着说,“我相信,困难总有办法解决。今天我们努力提高象鼻嘴村人的传统文化素质,今后这些必定会反过来促进村民的发展和致富。”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吉玲 袁汝婷

相关热词搜索:山村 精神

上一篇:鄂西多地遭受暴雨洪涝灾害 8万余人受灾大面积农作物绝收
下一篇: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930万亩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